20世纪初,全国掀起了一股兴学热潮,直隶(后改名河北省)新式学堂教育得以建立和发展。冀州学术氛围浓厚,自然受到政府的重视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在新都书院的基础上建立冀州中学,下辖冀州及其五县(南宫、新河、枣强、武义、衡水)。1913年,冀州改名吉县,中学改为省一级,定名为直隶省第十四中学(简称“十四中”)。1928年,直隶省改称河北省,学校易名河北省立第十四中学。20世纪20年代,蓟县的中小学教育相对发达。除了第十四中学之外,还有河北省第六师范学校、第六师范附属小学、县一级简易师范学校和县一级高等小学。
抗战前,河北省蓟县第十四中学位于蓟县北街(北街称柴河街)北端,校门朝南,面向北街,学校北面紧靠老城墙。十四中的校舍美丽壮观,规模宏大,布局合理。从当时河北省的初中来说,虽然不是首屈一指,但是很壮观。学校坐北朝南,走上高高的台阶。一进校门,中间是一个大水池,里面芦苇花草树木生长旺盛,鸟语花香,赏心悦目。水池周围是通往学校的路。面对校门和水池,是一座雄伟的高楼,穿过大门,又是一座建筑。在这两栋楼之间,形成了一个宽阔的庭院,整洁美观,绿树成荫,鸟语花香,景色宜人。教室在南楼上面,楼下是各个部门的办公室。教室也在北楼上面。楼下是礼堂。建筑的北面是南北相连的两个大庭院。南校区有:学生食堂、工人宿舍、厨房;北校区有:学生管理伙食的办公室,洗漱间,库房。以上是教学楼中间的布局。学校东侧是一排排学生宿舍,每个房间住三个学生。宿舍南面是一个大花园,树木环绕,繁花似锦,五颜六色。香气四溢,身临其境,沁人心脾。在学校的西面,有:学生宿舍、图书馆、阅览室和教师宿舍等。在学校的最西部,有:小操场、洗浴大厅和运动器材室等。从学校东侧门出去,路过建始门,就是大操场。学校规模大,环境安静,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十四中只有初中(当时没有高中和女生),有三个年级。每个年级两个班,每个班40人左右。开设的课程有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英语、历史、地理、图画、音乐、体育、经济原理、法制、文字起源等。
从十四中建校到“七七事变”结束35年,先后有2000多名学生在此就读,学生主要来自冀州、衡水、南宫、新河、枣强、武义、束鹿、魏县、清河、广宗、巨鹿等地的高等小学。教师多为大学毕业生或有专长或资历深厚的归国留学生。历任校长杨先庆、张碧婷、焦焕渠都是优秀的教育家。总的来说,学生们学习努力,决心学习。
学校注重教育质量,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。学生董振堂毕业后参加革命运动,是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。他为人民解放英勇牺牲,成为光荣的烈士。曹日昌担任中国心理研究所所长,取得了不少成绩。徐宝祥在北京任教多年,成绩斐然。他是汇文中学的副校长,地方志专家傅振伦先生也毕业于该校。
那时候,要养活一个学生,家里一年要出180元(银元),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很困难的。正因为如此,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富裕家庭,他们的家庭多为地主资本家。
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,这就引出了很多关于生活的趣事,其中有两个令人难忘。一个是“骡马比赛”。每到学校放假,学生们就派骡子、马和大车去家里接他们。来自四面八方的车辆停在院内和学校西南门外的广场上,或“二套”两匹骡子一辆车,或“三套”三匹骡子一辆车& # 34;车主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,大多是同一个头像,同一个毛色,马鞍互相搭配,成为一套完整的。大量的骡子,个个高大健壮,昂首挺胸,精力充沛,头与脚之间有黑色或棕色的皮毛或白斑,样子好看。时而听蹄声,时而见蹄尘。马车气派,读书郎贯穿其中,熙熙攘攘,黑话、乡音,嘈杂杂陈,宛如牲畜交易市场。熙熙攘攘的景象吸引了学校附近的许多居民,甚至有些农村人还特意跑到城里来看,就像在看什么奇怪的东西一样。当时人们戏称这是“十四中骡马比赛大会”。
另一种是“餐厅雇主”。蓟县镇上有许多餐馆和酒馆,菜肴丰富,酒诱人,还有一种可口的名品“蓟州焖饼”。学生注重生活,经常找借口享受美食。年长的人经常找年轻的人和金兰交朋友,所以“大哥”会为“小弟”摆一桌。只要走进餐厅,你就能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。当时一桌酒菜价格不低,酒楼里掌柜谈生意,学生和顾客可以赊账,十四中学生吃得多,酒楼的大量收入来自学生,于是老百姓就用夸张的话来造谣“十四中支持冀州市酒楼”。
冯伟同写的
编辑:王赢
审核:张博刘春碧